目前各地各行業都興起了黑名單建設熱,黑名單開始成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數據庫。然而記者採訪發現,由於部分黑名單沒有聯網,信息收集往往限定於具體行業內,沒有和其他領域聯動懲戒,導致震懾力大打折扣。專家建議,信用體系建設宜把握自上而下、統一規則、全面共享等原則,避免出現“左手進了黑名單,右手繼續賺黑錢”的現象。無“法”支撐 失信懲戒屢陷違法邊緣
  逃騙稅者黑名單、食品安全黑名單、電子商務黑名單、農資黑名單……記者查詢發現,為了杜絕造假、偽劣等不誠信行為,各地各行業都在建設黑名單制度。2014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違背市場競爭原則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這也是“黑名單”一詞首次進入報告並被寄予厚望。
  然而,由於缺乏相關法律支撐,一些地方即使出台了操作性非常強的信用管理辦法,也多數難以落實。例如,《江蘇省自然人失信懲戒辦法(試行)》中關於“拖欠公用事業繳費,限制報考公務員”的條款,就陷入了違反《公務員法》的紛爭,被指恣意侵犯和剝奪公民合法權益。而且現行探索都只能局限於一個行政區域,因此必須有頂層設計,從國家層面立法,比如限制“老賴”高消費等的措施,才能真正發揮誠信平臺引領風氣的導向示範作用。
  多位專家和信用主管部門認為,當前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社會需求急迫,但立法步伐緩慢。由於缺少法律法規依據和制約,導致一些政府部門的社會信用信息歸集和應用工作常常徘徊在違法邊緣,許多原本有力的失信懲戒手段形同虛設。
  “亂”字當頭 部門間只顧爭權互不配合
  由於黑名單建設主體五花八門,各地的主導部門也不一致,導致相互推諉時有發生,效率低下。上海立信會計學院金融學院信用管理專業教授洪玫直言,社會信用管理部門“亂”字當頭。“解讀社會信用有三個關鍵詞:誠信是意識形態,在黨委口;徵信更多用在金融領域,放在銀行口;而信用則是社會管理,又歸在政府口,所以各地情況不一,放在哪裡管的都有。”
  江蘇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程友華說,有時出台一項規定,十幾個單位會簽下來,往往要1年多時間,工作推進效率可想而知,難以形成合力。
  正是由於建設主體不一致,數據尚未完全共享,導致失信懲戒威懾力大幅下降:一些市縣徵信辦抱怨公安等政法部門拒絕提供公民違法記錄,人社、民政等公共管理部門認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提供經濟類信用信息上“存在保留”,而人民銀行等機構也“大倒苦水”,迫切需要獲得政府及公共管理類信用信息,卻得不到有關部門的響應……
  “信息彙集是一種權力,各部門抓的都是這個權力,而不是做好自己這一塊的信息記錄。”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吳晶妹認為,部門絞盡腦汁爭奪信息“主權”,導致一些地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陷入部門間互不配合的尷尬境地,全國信用體系建設進程被大大推遲。據《經濟參考報》
  部分行業設立的黑名單
  環保部門安監部門商務部門食品藥品監督部門住建部等十部委最高檢證監會教育部門工信部環評黑名單重特大事故企業黑名單侵犯知識產權企業黑名單食品藥品安全黑名單房地產開發企業誠信信息共享系統行賄犯罪檔案庫中國證監會誠信檔案數據庫招生和辦學秩序有不良記錄的學校黑名單移動互聯網黑白名單
  (原標題:左手進了黑名單右手繼續賺黑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j33ijdwl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